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內家拳與性命雙修

內家拳與性命雙修
轉載網路文章 (張方 武術藏經閣)

自古丹道分南北二宗,南派講究“先命後性”,而北派走的是“先性後命”的路子。內家拳當然是要“性命雙修”了,在這一點上,從張義善和胡海牙等對於太極拳的高度評價中就能夠看出。胡海牙先生的《仙學指南》有云:“內家拳注重鍛煉腰腎,其實元氣(命)之所在;注意培養動靜,其實元神(性)之所在。故拳道之學,實即性命雙修之學。”由此可知,參禪修道之人不能對內家拳小覷。


一、內家拳修煉源於丹道理論

內家拳修煉的宗旨是由後天返先天,後天是有為,先天是無為,丹道的命功是有為,而性功是無為,即從後天有為的命功返還到先天無為的性功。得道之真人由此而總結出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一系列完整的修煉方法。從鐘呂派為內丹學奠定的基本思想開始,正宗的丹道學均以“性命雙修”為重。呂洞賓的《敲爻歌》有云:“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邵康節則明確地說:“若問先天一字無,後天方要著功夫。”因此歷史上陳摶老祖曾創拳法修命,張三豐也有內家拳傳世(非今之太極拳)。近代仙學家陳攖寧及其弟子胡海牙均以“太極拳”輔助內丹的修煉。

後天之命功在內丹學形成之前就是道家養煉之法門,如春秋和秦漢時期的“吐納導引”及華佗的“五禽戲”之類,當然也有各種拳法和劍術等。近代隨著內家拳體系的完善,學者發現內家拳是內丹修煉的一種很好的築基方法。而內家拳的修為欲臻登峰造極之境,則有賴於拳道合一,丹道功夫的修煉又是使內家拳境界昇華的關鍵。


過去一些前輩將行拳走架當做“命功”修煉,而把站樁和打坐作為“性功”修煉的法門,兩者相結合而形成“性命雙修”。近代隨著太極拳和八卦掌的普及,人們發現太極拳和八卦掌功夫練至虛空境界,亦是性命雙修之丹道功夫。其動如靜、其靜如動,動靜不二、性命歸一。


二、命功如何練
拳道合一,是要先練“命功”,以“調息”人手,平衡內五行,調節身法,求得外六合的統一。其實所有內外家功夫,都要以“調息”為先,也就是過去老先生說的要先學會“氣口”,就是這個意思。很多人練了一輩子拳,還沒打完一趟就氣喘吁籲了,尤其是“練通背”和“翻子”的,這種沒得真傳的練家,練得越多壽命就越短。那麼調息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丹道家說是心息相依,而佛家則日:“心風得自在。”

我在小河沿練了十多年,常春先生和本萍先生自然是每週都要過來指點我。我那個場子里基本上都是練家中的高人,像善德先生、鐵森先生、郝明志先生,還有一位王桂泉先生。他原來是大東區的政法委書記,因病而隨陳雲玥先生習太極拳。每天早晨一趟拳,拳架子不很好看,但卻一直沒患過病。酷暑時,打完拳身上才出點微汗,而呼吸卻極悠長。每每看到陳明潔先生的其他弟子練完心意拳套路或打過戳腳翻子後氣喘吁籲時,就會對我說:“你看都練成這樣了,還能不得病!”我練功的那個場子裡的高手,大多都在十多年間仙逝了,餘者像桂泉先生這樣一點病都沒有的,很少!總之,調息之法非常之重要,有興趣學習者可藉鑑拙作《內家拳之呼吸》。

調息功夫的至高境界是“胎息”,有孫氏門人說:孫祿堂前輩能把口鼻堵住練習形意拳。孫先生如果真有這樣的功夫一定會享很高的壽祿,因為我知道的兩位練成胎息的氣功師現在都已年近百歲了! 希望這不是孫氏門人對孫老先生的又一次捧殺。

竊以為內家拳的調身應該遵循太極拳的“身法八要”,更廣泛地說:內外家功夫都可以用太極拳的“身法八要”做為“調身”的準則。把“身法八要”練成,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改變生理彎曲,這樣才能“上下一條線,全憑左右轉”。低頭貓腰者肯定是學藝不高,而像山西祁縣自稱是戴魁先生傳人的練家,仰著頭“蹲毛猴”則毛病更大。

能調息、調身了,再練習“抻筋拔骨”。這裡有一個問題,內家拳講究以“鬆柔”人手,那麼修煉“抻筋拔骨”是否需要用力呢? 我師伯傅偉中先生在其著作中有一段話值得思考:“可先照陽剛、拔抻,剛硬的要領練習,但忌僵拙勁力。然後再將陽剛、拔抻、剛硬大力過渡到陰柔、緩舒、松靜。若不如此,初練者在身體筋短肌僵的狀態下,即練放鬆,不但不能鬆而致靜,長久如此,反而練成僵勁、拙勁、短勁、滯勁或懈勁。相反,如經過拔筋易骨的階段,動功中松的問題很易解決,大力陽剛氣勁也很容易轉換成內力陰柔氣勁。”人傳統楊家太極拳門,先要修習八段錦,見陳炎林著《太極拳劍桿散手合編》一書。

戴家心意拳以“猩猩出洞”和一種俗稱“扯斷筋”的動功作為抻筋拔骨的方法。而真傳八卦掌的修煉程度是要先站樁,“夾馬式”和“盤龍式”都是以靜態修煉“抻筋拔骨”的好功夫。這些所謂“不傳之秘”的真東西都不是以“鬆柔”人手的,而是強調先要“對掙拔長”。我個人的修煉體悟是:正宗的“三體式”是練習抻筋拔骨的最好功法。 “三體式”是在戴家心意拳原傳“猩猩出洞”之定式—“三才式”的基礎上,由戴隆邦創編的,經李洛能、劉奇蘭、宋世榮等前輩完善發展定型的,後被稱之為形意拳的母拳。但今天的練家多迷失了原傳“三才”的本意,“三才”在體喻之為上、中、下三個丹田,相應的還有三個竅要。如果不得三才的真傳,你學到的只能是皮毛了,這又是閒話。

現在練太極拳的人都知道“松”了,其實沒經過“抻筋拔骨”的修煉過程,一上手就想“鬆柔”,那是假松、假柔,你就練吧!  一輩子也別想“長筋騰膜、斂氣人骨”。所以很多練太極拳的人隻長肉、不長筋,大腹便便的還非說是內氣充盈,自欺欺人罷了。

命功有成者的效驗很簡單,除了身體強健無病外,練心意或形意者能勁力完整地打完五趟閘勢。練傳統太極者,能在兩分鐘內完整地練下來原傳架子,又稱飛架,收勢時:氣不短促、面不改色者,可謂其命功初成。

三、性功如保修
性功只能“修”,而不能“練”!(明空版主曰:真諦!“性功”修煉更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修煉。)朱雲陽注《周易參同契》時說:“蓋還丹妙用,徹始徹終,只此金水二物。”內家拳以秘傳的“內轉四象、外運五行,”來修煉的是命功,以。腎氣始,以混元大成為終,所以屬水。而性功屬金,此金非有形有像之物,“性者,先天一點靈光,真空之體也”。 《周易參同契》上說:“金復其故性”,把“命功”練到後天的妄念都停止了,就歸到“性”的修為上了。真能把身體練到“氣滿不思食、精滿不思淫、神滿不思睡”,才應該有資格人了“性功”的門徑。 (明空版主曰:把“命功”練好了,那時的“性功”修煉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性功”!—《楞嚴經》中“生因識有,滅從色除”也)

禪宗的開悟要“見性”,這個“性”跟“性命雙修”的性有很多相同之處。 “本性”確在每個人的身上,雲門說:“我有一寶,秘在形山。”但我們卻很難把握住“它”,所以臨濟祖師就說:“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面門出入。”如果我們能把這個“無形之物”找到,讓它與肉體結合,真就可能修煉成不生不滅的神仙。可惜禪宗發展到了“參話頭”階段,競出現了很多“口頭禪”,不修定慧、人云亦云,身體沒有任何變化,卻硬說自己“開悟了”,這種“見性”又有何用! (明空版主曰:注意啊!)


“性功”也並非無跡可修,《脈望》中說:“腦為上田,元神所居之宮,人能把握元神,棲於本宮,則金氣自升,真息自定,所謂一竅開而百竅齊開,大關通則百關盡通也。”但這種修法是“先性後命”,非有慧根者不能“把握元神”,不適於普通人修煉。竊以為還是以先練“命功”,待身體康健和諧後,再修“性”。功,則安全可靠,水到渠成。當然,自古以來也有參禪修道之人,一練內家拳就不同凡響,但那些都是個案。


我提到的那位王桂泉先生,每天早晨一趟拳,二十多年後行功走架能自然入靜,心裡清清楚楚,就是一點雜念也沒有,外界的聲音也越來越小,直至達到了邊緣不入、內心無攀想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性功”修煉。而恍兮惚兮、如醉如痴的境界,也只能算做是“命功”向“性功”過渡的階段。修“性功”必須要達到“無我”,然後空到“物我二忘”,不知是拳在打我,還是我在打拳。

有人認為“性功就是靜功”,於是拼命站樁,求松、求靜,其實修“性功”最是要做到動靜如一,其動如靜、其靜如動,而求松、求靜都不是真松、真靜!“動中得靜”才是“真定”。所以我很推崇太極拳修身養性的功能,可惜絕大多數人都沒得到太極的真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