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人自出生嬰兒期柔軟如無骨,待至能站立奔跳,跌倒也無筋骨痠痛之症,筋骨柔曲程度,仍是成人望塵莫及。
但隨著歲月身體變化增長,筋肉日趨僵緊,痠痛之症與日俱增,關節活動不靈活,百病變出,影響內臟的功能,轉而出現各式各樣的慢性病。近代醫療雖然進步,但仍無法根治此一問題。從《黃帝內經‧經筋篇》的記載,經絡循行的路徑上,一樣分佈著相關連的筋肉層。
當這些筋肉產生糾結扭轉時,阻礙經絡通道‧就會引起各種痠痛,或是內科疾病,可見在二千多年前,痠痛問題早就受到古人的重視了。漢醫望診理論“有諸內,形諸外”,即說明內臟疾患會顯現在外表頭面四肢,從相關部位對應不同的臟腑,因此,可以馬上診斷出問題所在。 但從氣血理論來看,“不通則痛,通則不痛 ”,氣血透過脈管與經絡連通全身,供應細胞所需營養與能量。如果通道受阻,則會使相應部位產生病痛。而這些通道都被筋肉所包覆,如果筋肉攣縮僵緊壓縮通道,就會使氣血不流暢,影響細胞所需物質量的供應。久之,就會產生病變。因此,內臟病就會產生。所以,從另一角度來看疾病的形成,是“因於外,形於內 ”,是外部的氣血受阻,無法和內部臟腑產生交流,而使臟腑致病。所以經筋層的張力與鬆軟程度,將會對內部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痠痛症到了現代,已是文明病的代名詞。不管是肩頸的痠痛,或是上背痛、下背痛、四肢痠痛等,對以經濟掛帥的現代而言,造成莫大的經濟損失與競爭力。 所以各種治療痠痛的方法、藥物、儀器等,層出不窮,號稱治百病,可是仍無法消除痠痛的發生,一樣困擾現代人的生活。
這些筋肉緊繃造成的痠痛要如何解決呢?自古即有許多導引按摩法,如五禽戲、八段錦等,或是練太極拳、瑜珈術、氣功等,都可以治療痠痛症。但是一般人忙於工作,少有時間運動,或是無法堅持運動,總等病痛嚴重了,才想要去學習此類運動,體力或精神又無法負擔,仍無法達到健康的目的。轉而借助醫療方法,不管中西藥,或是復健、推拿、針灸、拔罐、放血等,或是層出不窮的健康食品,或能舒緩痠痛於一時,但仍無法根除,還是反覆發生,似乎不是最佳解決的辦法。
在漢醫理論中,肌肉痠痛應該和肝、脾、腎三臟有相關。所謂「 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肉藉筋依附在骨頭,骨頭關節則賴肌肉伸縮而運轉。而滋養全身的氣血,或行於五臟六腑之內,或行於筋肉腠理之間。當肌肉緊縮則血管、神經、經絡都會受到擠壓,造成局部不通暢,而產生痠痛。所謂「不通則痛,痛則不通」,一直是漢醫對“痠痛”所下的最清楚的定義。所以,祇要保持氣血的暢通,自然痠痛就不會找上門。
(轉載網路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