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在參加老子論壇的論文《真氣運行學與老子的“道”》中提到了悟性的問題,提出讀道德經要靠“悟”。
悟性高的人練功進步就快,悟性低的人進步就慢,那麼什麼是悟性呢?個人淺陋的理解,悟性就是對於規律的認識和正確把握。瞭解真法的規律自覺的按規律指導自己的練功實踐,當然進步就快,因此要想提高悟性首先就要認識真法的規律。以下結合論壇中的一些帖子和大家一起討論,個人理解未必正確如有謬誤請批評指正。
1.有為至無為的規律 這是真法修煉過程的規律。老子主張無為但須在有為的基礎上逐步達到無為,無為才能合乎自然,才能入靜。這一規律指明了我們練功時遵循的原則是“順其自然適當把握”。順其自然是指導練功的最高準則,是第一位的,適當把握是順其自然基礎上的把握。真法功法的設計貫穿著這個規律,強調意隨氣行而不是以意領氣,這是保證功效的關鍵,也是不出偏的關鍵。真法第一二步功是有為法,從第三步功起開始了從有為法向無為法的轉變。整個通督過程只有個別地方意念導引一下,如過玉枕關時內視頭頂,其實不導引也完全可以只是通督慢一些。
瞭解了這一規律,我們就可以懂得在練功時應該順其自然,而不要急躁追求,就會自然按照無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把練功當成每日必做的一件事,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練功不僅僅是每天坐在那裏花一二個小時的事情,應該在生活中修心養性,培養無為的心態,這樣才能使練功和日常生活有機結合起來。
2.動靜相育的規律 這是真氣運行的規律。動極複靜靜極生動始終貫穿了練功的始終。人們對於靜極生動是理解歡迎的知道必須依靠這個力量去通關,但對於動極複靜的規律則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第一步功呼氣注意心窩部,心窩產生熱感,第二步功意息相隨丹田趨出現腸鳴矢氣,小腹汩汩作響,對於這些表現高興的知道自己在進步。進入第三步後,起初感覺不明顯,以為自己練錯了,返回第一步再練,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因為真氣經一二步打通任脈進入下丹田後,必須安定靜止休整以培養更大的力量,這就是動極複靜。丹田力量充足後真氣繼續上行,這就是靜極生動。真氣經命門、夾脊、玉枕三關時又必須靜止休整,最後攻克三關後進入上丹田,整個過程都是一個靜極生動動極複靜的迴圈。這是真氣運行的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瞭解了這個規律在練功沒感覺時就不會急於求成,意念導引,也不會胡亂添加一些不必要的意念,而是安心守丹田培養真氣等待下次氣機的自然發動。
3.知而不守的規律 這是意念運用的規律。 意守的目的是通過入靜進入清靜無為恬淡虛無的狀態,但入靜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一開始坐下來必然雜念紛飛,對此各家各派的方法都是“一念代萬念”。在真法中就是“意守丹田”。意守丹田當然容易理解,但一些功友把它變成了死守丹田。意守丹田只是手段並不是目的,死守丹田不放這是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所謂意守丹田其實質是通過意守進入恬淡虛無的狀態,是保持這種狀態。意念太輕,不能排除雜念,意念太重,引起肌體和心理緊張。所以要若有若無,“有意則著相無意則頑空,有意無意方稱功夫”“似有意似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具體來說就是先存後忘知而不守。開始練功為了排除雜念意守程度稍強(先存),慢慢進入狀態後意守程度就很輕好像忘掉了(後忘),但也不是真正忘掉。知道有這麼回事,知道自己在守丹田,而不是死抱住丹田不放,然後保持這種狀態靜坐既可。這個規律說起來很簡單但具體操作時還需要練功者在練功中自己體會。
瞭解以上規律我們再重新看看五步功法中意念的運用:一步功呼氣注意心窩,在呼氣的時候想一下心窩就行了,想得是不是很到位很清楚完全不用去管。吸氣時什麼也不想,是指不刻意去想,如果刻意去不想反而又成了雜念了,至於吸氣有時也會想到心窩是沒有關係的,只要不刻意這樣做就可以了。第二步的練法是在呼氣時加一個向下推的意念.僅僅一個向下的意念就夠了,至於真氣是在體內還是體外運動,走什麼路線等等均不要考慮.如果做不到則呼氣注意丹田也可以。第三步功意守丹田,就是把意念放在下丹田,其他什麼的都不要考慮太多,有人理解是“心裏想著(持續性地)丹田”實際意念已經稍重了。正確的做法是先存後忘知而不守.意念要輕一些,寧可不足.不可太過。第四步功勿忘勿助強調的是勿助即不要有意識導引真氣,應順其自然,至於勿忘則並不重要,意守丹田靜坐即可。到了第五步功靜的程度不斷加深進入全身虛空高度入靜的境界後就不再守丹田,而是強調對虛空狀態的把握,因為已經進入高級境界就不需要再去追求低級的方法了,“法無定法萬法歸宗”。當然這是較高的境界,初學者還是要踏踏實實守丹田。練功中不能入靜是正常的,入靜也分很多個層次階段,高度入靜的狀態還是不容易作到的.入靜的機理目前科學的發展水準還不能清楚的解釋,這是一種“言語道斷心行路絕”的體驗,它不同于正常的清醒或睡眠狀態,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初學者喜歡好奇的問什麼是入靜,入靜是什麼感覺都是沒有必要的。李老曾經說過:"入靜是練功的結果,而不是練功的前提".初學者正確的做法是按功法要求,踏踏實實練功,隨著功夫的提高慢慢會有體會的。
4.大道至簡的規律 這是道的規律。對此東西方的認識是一致的,愛因斯坦等人就認為自然規律是很簡單的,簡單性原則也是科學方法論體系中的基本原則之一。老子早就提出了大道至簡的思想。所不同的是老子的思想不僅是一種理論而且是一種實踐感悟的結晶。在清淨無為、無物無我、天人合一的狀態中溝通與宇宙自然的聯繫,於是你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 身心自然調整,所謂“無為而無不為”。
真法的功法充分體現了這一規律。五步功法整體非常簡單,稍有文化的人都可以理解操作。但簡單並不是簡陋而是抓住了本質之後的返璞歸真。一二步功抓住了“注意呼氣”這個核心,因為呼吸和自然直接溝通,有意識的注意呼氣既可以更好的接受自然之清氣,又符合人的生理規律。第三四步功抓住“意守丹田”這個核心,因為丹田是經絡的總樞,經氣的匯海。由於沒有複雜的意念活動,所以易於操作易於入靜。到了第五步功以後抓住了“守虛空”這樣一個核心,在靜定虛空中直接進入高級境界,避免了古丹法紛繁複雜的火候問題。正因為簡單才保證能適應不同層次的練功者,也因為簡單才保證不容易出偏。但一些初學真法的功友似乎覺得太簡單,總喜歡自覺或不自覺的“修改”。比如一步功“呼氣注意心窩”本來很簡單:首先是自然呼吸,然後在此基礎上注意呼氣,雜念多再配合數息法,可能剛開始不太適應鍛煉幾天就好了。可是有的功友把它弄得很複雜:1、“鼻息呼氣入心窩”(由鼻息經體外吹入心窩)2、“鼻息呼氣入心窩”(鼻息經喉部沿體內呵向心窩)3、喉中呼氣入心窩(意想體內呼向心窩)。其實根本不必要注意氣從哪里來,路線怎麼走,只要呼氣的時候想一下心窩部就可以了,說的更直接點就是呼氣的時候意守心窩。又如第三步功意守丹田,有的功友覺得沒感覺於是“想像丹田裏有個小圈子,就有感覺了並且可以守很長時間”。凡此種種都是因為不瞭解大道至簡的規律,這些方法即使短時間好像氣感強些,但從長遠看人為的加上不必要的意念容易形成不好的練功習慣,影響了後面的入靜,因此都是不可取的。
(以上文章轉載自真氣運行相關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